该如何建立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在当下竞争如此激烈的制造业市场,各家企业都希望脱颖而出,保持屹立不倒的位置,因此便不断地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这确实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帮助不少企业抓住了消费者的心。但是,在我们做这些努力的同时,另外一个问题渐渐浮出水面,那就是质量成本的问题,如果成本控制没有做好,那么便不会得到如期的效果,只会事倍功半。如何做好质量成本管理,是我国企业应该去思考的问题。

什么是质量成本

质量成本又称质量费用,是指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质量水平上所需的有关费用。

质量成本支出可以分为三方面:预防性支出、评估性支出和补救性支出。

预防性支出:预防性支出是企业的计划性支出,专门用来确保在产品交付和服务的各个环节不出现失误。交付环节是指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与运输。预防性支出项目包括教育与培训、持续的质量改善工作、质量管理人员投入、流程控制、市场调查、实地检测以及预防性维护。

评估性支出:评估性支出是指在交付和服务环节上对产品或服务进行检查、监测或评估的支出。这类支出项目包括进货检查、内部产品审核、产品检查、库存清点、质量管理人员薪金、供货商评估与审核报告。

补救性支出:如果产品交付或服务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导致产品的维修与更换或重复服务,企业就需要支付补救性支出。补救性支出还可以细分为两类:内部补救支出与外部补救支出。

内部补救支出是指产品在送达客户之前发现问题的补救支出,涉及的方面包括废品、返工、库存、维修点、重新设计、运输救援、补救行动汇报,以及因产品或服务不合要求导致的延误。

外部补救支出则是指因客户发现问题而由企业承担的补救性支出,包括的项目有保修、接待客户投诉、产品更换、产品回收、运费、担保数据分析、客户跟踪调查和区域服务机构。


质量成本管理的基本核心是强调提高人的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达到全面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从事后检查和把关转变为事前预防和改进为主,从管理结果转变为控制过程因素,以科学管理的理论程序和方法,寻找出影响质量的诸多因素,使生产的全过程都处于受控状态。对于企业来说,应该从何入手来建立健全的质量成本管理体制?

01

首先,我们应当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开展质量成本管理体制建设活动,号召和引导全体职工及有关部门同心协力,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由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活动构成的全过程质量保证体系,用最合理的手段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

02

企业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成本核算办法。质量成本核算是通过依靠建立台帐和表格进行搜集资料与统计执行情况,然后以统计核算方法进行核算、分析和反馈,把影响质量的诸因素找出来。

03

企业需要明确质量成本核算内容及开支范围。质量成本具体包括预防成本、鉴别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四个部分。确定质量成本范围是进行成本核算的关键。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需要设置预防成本、鉴别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这四个核算科目,并且要相应地设置一些二级明细核算科目,以确定其开支范围。

04

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及生产特点加强质量成本管理的实施。同时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奖惩办法,严格执行,保证质量成本管理的实施和质量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通过分析和反馈使领导对本企业的经营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使单位的经营管理有目标,使企业职工都能看到自己的工作与产品质量、产品成本的关系,质量成本的控制、分析。

05

无疑就是加强员工培训,提高素质。有了健全的制度与政策,当然就需要负责任的人来实施。企业将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才能使质量成本管理行之有效,为企业的持续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思想水平与业务素质。在此基础上,企业还要实行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留住人才。

质量成本管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套全面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有利于企业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和实用性,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要想做到对全局的宏观调控,以最少的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绝非易事,也是我国企业都需要思考的功课,我们要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之处,基于宏观、微观的理论实践,利用各种现代管理技术,使质量成本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改进并有效地运行。